熱貢“六月會”節目內容及四合吉村神廟歷史
一、熱貢“六月會”簡述
六月會”,因在農歷六月份舉辦而得名,藏語叫“周貝勒柔”, 或“周貝拉達乾毛”,意思就是“六月神會”或“六月祭祀盛會”, 當地漢語簡稱“六月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經國家文化部批準后,統稱為“藏鄉六月會”(以下簡稱“六月會”)。 是盛行于熱貢隆務河中、下游兩岸20多個藏、土族村莊特定的民俗節慶活動。其組織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眾、持續時間之久,居全縣乃至于全州除春節以外的所有節慶活動之首?!?/p>
每年農歷6月16至25日由各村社群眾自發組織舉辦。隆務河流域村村寨寨定期舉辦這個迄今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民俗活動,其主要目的,既是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國泰民安,又通過這個節慶活動,讓當地百姓與神共舞、與神同樂,達到鄰里之間走親訪友、交流感情、其樂融融歡度節日之目的。所以,“六月會”的舉行具有雙重節慶活動功能。
“六月會”的分布范圍從地域上劃分,主要是在隆務河流域。隆務河上游,主要在澤庫縣麥秀鎮境內龍桑等村落以及同仁縣曲庫乎鄉境內扎毛、和日、古德、江什加、江龍這些傳統村落。隆務河上游這些村莊舉辦活動時間跟隆務河中、下游有些不一樣,這些村莊是在春節期間舉辦,所以在藏語里叫“洛薩爾拉則”,就是“春節神舞”之意。隆務河中游,主要在隆務河西岸四合吉、隆務莊、唯哇村以及河東岸蘇合日、鐵吾村。 隆務河下游,主要在地處河西岸的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村,河東岸霍日加、加查麻、吳屯上莊、吳屯下莊、尕澤東(尕隊)、保安下莊、麻巴(哈拉巴圖、東干木、日扎、拉康、銀扎木)及浪家等村。
除此之外,還有地處河西岸山區黃乃亥鄉熱薩村,河東岸保安鎮石哈龍、雙處村等。整個隆務河流域舉辦“六月會”的村莊共有二十多個,由于歷史原因,過去舉辦而中間停辦,近幾年又恢復的村莊有一個,如隆務莊。過去不舉辦而近幾年新開始的有一、兩個,如隆務河上游江什加村和唯哇村??傊?,舉辦“六月會”時間和展演內容,因村而已。
二、四合吉村“六月會”節目
每年農歷6月16日,隆務地區四合吉村舉行每家每戶請神、迎神“拉羌嘎”儀式,熱貢地區一年一度的“藏鄉六月會”序幕由此拉開。
農歷6月17日,凡參加“六月會”的全村男性,身著節日盛裝,集中上山獻祭“拉卜澤”插箭、煨桑祭神活動?;貜R后祭祀展演正式開始。
“六月會”節目出場順序和簡要內容如下:
一、男性“喂哈”舞。所有男性手持懸掛有夏瓊神、二郎神、熱宗神唐卡旗桿、風馬旗和各類兵器,向四方神靈獻祭。
此開場舞,系與古代戰爭有關的“軍舞”,展現藏兵上戰場時請四方神守護,戰爭獲勝后凱旋而歸的場面。
二、男性“噶爾”舞。所有男性頭戴白氈帽、肩搭紅綠飄帶、身著節日盛裝集體上場,呈龍神舞動隊形,向四方神靈獻祭。此舞表達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
三、女性“噶爾”舞。
所有妙齡少女頸戴珊瑚項鏈、著節日盛裝集體上場,以緩慢、優雅的舞姿向神靈獻祭,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此舞屬于向地界龍神獻供的“龍舞”序列。
四、男性龍鼓舞。
由10—20人組成的獻舞者們在法師的帶領下,邊敲擊龍鼓邊出場獻舞。此舞為與神共舞、人神同樂的“神舞”。
五、踩高蹺舞。
頭戴虎豹面具、腿綁虎豹斑紋木蹺的兩位年輕小伙兒,或手操彩棍、或敲擊龍鼓以嫻熟高難動作向神靈獻舞。此舞系取悅皇上的宮廷舞。
六、“阿雜啦”舞。
兩個小孩兒頭戴古印度游行僧阿雜啦臉譜,身著裙子,肩扛彩棍上場。此舞祈愿老人長命百歲,少兒茁壯成長,人間充滿幸??鞓?。
七、男性“咕如”舞。
約20名男性身著整齊服裝,手捧哈達緩緩舞出,面向神廟站成兩列縱隊,村里長者邊敲鑼邊獻“祝詞”,舞隊互相交叉而舞。此舞表達在神靈庇護下全村男女老少和睦相處,村莊威望大振,家庭幸福,五谷滿倉。
八、男性“拉昂巴”舞。
由十幾名男性敲擊龍鼓而舞,隊伍出場后分別向四方神靈獻舞,跳到殿前站成一排,在眾人伴舞下輪流進行單獨表演。表演者們分別代表著十方神靈,通過表演讓諸神愉悅,讓各方神靈護佑此方水土。
九、“特杰欽波”群舞。
此舞全體男女均參加,兩列舞隊分別由一男一女領舞著領頭,按時快時慢的敲鑼節奏變換隊形,每到轉彎處吹響海螺,以“左旋法螺”的造型把整個展演活動推向高潮。此舞為大型男女混合舞,展現了人神同在、人神同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女性“噶爾”舞。(重復)
十一、村里老者們獻“喂哈”舞。(與開場舞相同)
以上為17日上午展演內容。18—19日所有節目內容與頭一天相同,重復表演。有所不同的幾點補充節目內容有:
1、17—18日兩天內,時有周邊村莊法師帶領村民前往本村互訪恭祝;
2、每日下午適時穿插象征來年豐收、鄰里團結、家庭和睦的即興節目表演;
3、19日下午閉幕時舉行規模盛大的貢品獻祭儀式,此活動由全村所有男女老少共同完成。
上述為本村“六月會”祭祀舞蹈展演內容。
三、四合吉村神廟歷史
那時的四合吉村和隆務寺之間是什么關系?
《熱貢族譜》載:“藏歷第六個繞迥第十二土虎年(公元1338年),從大萬戶長年智嘉措時候起,隆務噶當派寺院大小事情由四合吉村操持”。另記載:“藏歷第六個繞迥第三十七火兔年(公元1363年)從衛藏返回后,按照喇嘛桑丹仁青指示,與隆務倉活佛一起修建了隆務寺第一座廟宇薩增拉康”。
據此推斷,此時正是大萬戶長與喇嘛桑丹仁青之間確立寺主與施主關系的開端。據《同仁縣志》(2001年漢文版,三秦出版社)記載:“隆務寺初建時為元大德五年即公元1301年。四合吉大萬戶長成為喇嘛桑丹仁青施主,并擴建寺院時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從而可以得知,四合吉村不僅是隆務寺的地主,同時也是施主,這層關系延續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四合吉村是隆務寺的地主,在地緣上寺村相連。處于對佛的敬仰,地方長官把僧侶頂禮膜拜,雖皇上準許神廟裝設玉頂,但處于寺院地位的考慮,四合吉大萬戶長沒這樣做。民間有說法,活佛和官員地位相等,所以,隆務寺夏日倉府邸與四合吉神廟在地理位置上完全處于同一個地平線上。隆務寺地主為四合吉村,這還有個說法,相傳明朝初建隆務寺時,寺院請求四合吉村割讓一塊如牛皮大的地盤,大萬戶想為寺廟的修建割讓一塊牛皮大小土地,這對村莊無任何損失,便爽快答應。劃地時,寺院動腦筋把一塊牛皮剪成細長的繩索,這條牛皮繩子往四周一拉開,占地面積就遠遠超過了一張牛皮的大小,但此前有許諾,就默認了。今天,隆務寺規模如此之大,就是由此而來。
第四代大萬戶長年智合嘉措(出生于公元1312年)把四合吉分成三個村莊并夯起圍墻,從此就有了“四合吉村八十戶”之說。
關于四合吉村神廟歷史,在嘉薩格西所著《熱貢族譜》中記載:“四合吉第一代大萬戶長索南倫智次子南喀多布杰和隆務昂索等地方長官赴內地拜見大明王,大明王按慣例冊封。返回熱貢后,隆務昂索、四合吉大萬戶長邀請隆務七莊為此慶祝了三天。該是修建神廟的時候了。于是,于藏歷第七個繞迥十六水馬年(公元1402年)四合吉神廟建成”。
據此推測,四合吉神廟初建年代為元末明初。從四合吉第二代大萬戶長初建神廟,到第十四代大萬戶長喇嘛堅參(公元1681年)之間已有270多年。由于缺乏記載,這期間的關于神廟興衰歷史就無從考證。
歷代四合吉大萬戶長和隆務囊索對熱貢地區及周邊諸部落進行長期統治。從這段歷史可以窺探,以歷代四合吉大萬戶長為首的村子民眾,視該神廟為重要的供神場所?!稛嶝曌遄V》又載:“四合吉大萬戶喇嘛堅參之子萬瑪倫智29歲時(公元1736年)赴內地拜見乾隆皇帝。國王按慣例冊封,并賜予十六羅漢唐卡和其它供品,準許四合吉神廟裝設玉石頂幢并給費用30萬銀兩。
(轉譯自熱貢·卡爾澤杰著《世間禮贊——安多熱貢地區民間祭祀“六月會”歷史文化內涵研究》藏文版311—314頁,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年)
|